2025-01-24 08:11:03 | 大淄博
中山大学院校简介
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鲜亮红色基因、追求卓越品格和爱国奋斗精神。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办学特质。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中山大学汇聚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学术文脉积淀深厚。邓植仪、丁颖、冯友兰、郭沫若、鲁迅、傅斯年、顾颉刚、商承祚、何思敬、赵元任、周谷城、梁伯强、蒲蛰龙、王亚南、刘节、岑仲勉、王起、柯麟、陈寅恪、姜立夫、杨荣国、梁方仲、容庚、高兆兰、谢志光、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董每戡、戴镏龄、高由禧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本校任教。近年来,中山大学吸引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的学术英才,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2015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获教育部批准建设。至此,中山大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在广州、珠海、深圳扎根办学。广州校区重点提升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珠海校区重点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群,深圳校区着力发展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各校区统筹规划、错位发展,三校区五校园共同支撑中山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倡导“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学科与科研规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进一步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激发人文社科发展新动能,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中大力量。
中山大学现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38个、省部级平台243个,学校着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华南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大谱仪、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中山大学医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实力,我国最早的西医教育诞生于此。目前,中山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医学科研创新日新月异,拥有10家直属附属医院,构建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技术领先、设备先进、优势互补、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医疗救治服务网络体系,医教研综合实力、医疗服务能力与规模居于全国领先行列。
近年来,中山大学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在加强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努力弥补工科短板,填补了农学、艺术学空白,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学校综合性办学优势和特色愈发凸显,学科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中山大学现有70个院系,在招本科专业94个,研究生教育已涵盖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中山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入推动教学改革,推进学部制改革,组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塑造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引领未来的高水平人才。
中山大学进入发展新时期,即将开启新的百年征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奋勇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大学确立了事业发展“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一年到二〇三五年,在稳居国内一流大学群体前列的基础上,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领先水平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中大风格、引领未来发展的世界强校,推动办学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坚定地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立志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大贡献!
专任教师 4801人
正高级 1751人 副高级 2215人
专业技术人员(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系列) 964人
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 2496人
在校学生 66179人
普通本科生 33116人 全日制硕士 17918人
非全日制硕士(含在职攻读硕士)4798人 全日制博士 9693人
留学生 654人 (其中:本科生 397人,硕士研究生 170人,博士研究生 87人)
本科专业(办学权)141个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7个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4个
专业学位类别43种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
校园5个
广州校区(含南、北、东三个校园) 3个珠海校区 1个深圳校区 1个
附属医院10家
国际合作学院1所
国家级研究机构35个
省部级科研机构235个
地方研究院10
山东大学(威海)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威海)重点学科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按照“加强基础、发展内涵、提高质量、建设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实现学校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三大提升,切实抓好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三项重点,着力打造“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和“韩国教育与研究”三大特色,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中国海洋大学重点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名单如下: 1、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海洋科学:涵盖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4个二级学科 (2)水u3000u3000产:涵盖水产养殖、u3000渔业资源、捕捞学3个二级学科 2、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环境科学 (2)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3、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中国海洋
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概况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和艺术学科协调发展,民族类学科优势突出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其中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点学科 4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 声学 光学 无线电物理 天体物理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地球化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北京大学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2001年被批准的81个重点学科完全名单 一级学科2001年评上的重点学科1988年评上的重点学科 文科29个20个 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史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西方哲学 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天津大学重点学科天津大学重点学科 在学科建设上,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现有54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覆盖21个二级学科),分别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此外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分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重点学科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重点学科同济大学院校简介同济大学院校简介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同济的100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100年;同济的100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100年。——摘自习近平同志在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
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复旦大学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哲学 理论经济学 中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基础医学 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产业经济学 金融学 政治学理论 国际关系 历史地理学 中国近现代史
2024-06-23 21:01:42
2024-10-31 01:22:57
2024-09-27 21:37:47
2024-10-31 00:08:19
2024-10-31 00:52:56
2025-01-13 18: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