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4 13:34:48 | 大淄博
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英语、德语、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应用心理学。
中国政法大学院校简介大淄博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学院三院办学格局。进修学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学校现有在校生18143人,其中内地本科生9719人,内地研究生7642人,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782人;教学科研岗教师1194人,其中高级职称752人,博士生导师277人、硕士生导师694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96.40%。
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培训学院共19个教学单位。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法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共26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证据科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
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尤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全国人大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学校设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研究机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现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数据法治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人权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法治政府研究院),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9个。另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等重要研究机构9个,新型研究机构12个。
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数百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学校先后与55个国家和地区的290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加入全球法学院联盟、欧亚太平洋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亚洲法律学会等国际团体,发起成立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学校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法专业双硕士学位项目,搭建了中外合作办学中美法学教育的高端平台。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共建3所海外孔子学院。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办学理念是: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依法治校。
办学传统是:忠诚担当、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奉法图强。
办学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将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建成致力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
学生、教师基础数据截至2022年9月,其他数据截至2023年1月。
中国海洋大学重点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名单如下: 1、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海洋科学:涵盖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4个二级学科 (2)水u3000u3000产:涵盖水产养殖、u3000渔业资源、捕捞学3个二级学科 2、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环境科学 (2)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3、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中国海洋
中国政法大学有哪些专业? 法学专业大学排名 1、中国人民大学 2、中国政法大学 3、北京大学 4、清华大学 5、华东政法大学 6、武汉大学 7、西南政法大学 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9、吉林大学 10、上海交通大学 11、南京大学 12、浙江大学 13、厦门大学 1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北京师范大学 17、南开大学 18、辽宁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点学科 4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 声学 光学 无线电物理 天体物理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地球化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中山大学重点学科中山大学院校简介中山大学院校简介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鲜亮红色基因、追求卓越品格和爱国奋斗精神。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
中南大学重点学科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遗传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有色金属冶金,桥梁与隧道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外科学(胸心外),药理学。 中南大学院校简介中南大学院校简介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317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
一、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专业专业名称学科门类专业类别学制哲学哲学哲学类四年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学类四年金融工程经济学金融学类四年法学法学法学类四年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政治学类四年国际政治法学政治学类四年社会学法学社会学类四年社会工作法学社会学类四年思想政治教育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四年侦查学法学公安学类四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育学体育学类四年汉语言文学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四年英语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四年,五年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入围分数线 2020年度强基计划36所大学的入围分数线(理工类)如下: 1.北京大学:570分 2.清华大学:555分 3.复旦大学:550分 4.上海交通大学:540分 5.浙江大学:530分 6.南京大学:525分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22分 8.同济大学:517分 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16分 10.北京理工大学:515分 11.哈尔滨工业大
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概况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和艺术学科协调发展,民族类学科优势突出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其中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2024-06-23 21:01:42
2024-10-31 01:22:57
2024-09-27 21:37:47
2024-10-31 00:08:19
2024-10-31 00:52:56
2025-01-13 18:38:02